7月28日有幸观摩了林耀基老师的课,大师之风,高山仰止!他给学生授课过程给了我一些思考启发--不是小提琴的具体演奏问题的解决,而是关于小提琴教育的一个现状的思考。
林大师做的最成功的是在小提琴这个领域里面建章立制,很多年轻人在他的指导下做到了规范。于是,在方法的指导下,加上有才能的年轻人有的是,因此去拿国际比赛大奖变成可能了,中国的小提琴水平也到了拿国际大奖这个平台上。
但是,这二三十年我们站在这个平台上很难前进,我所说的更高的一个平台,是指小提琴比赛获奖者转化为成功的小提琴家。大家看有没有这个原因:林老师是已经是国内最高水平的老师了,他能做的就是把有才能的年轻人送到比赛获奖这个平台,他相对而言做的更多是规范,而不是塑造艺术家。这样说唐突吗?是冒犯大师吗?
我们来看看林老师强调的是什么:
一个标准(匀准美)
两个图(幻想、交通)
三个关系(时空、用力放松,动静)
四个换字(换把换指换弦换弓)
五个双音要诀(齐滑软准密)
还有个六条(冷静的头脑,火热的心,坚定的节奏,松弛的肌肉感觉,充分的表达,充分的享受)
我个人认为,上述林老师的精要部分,在培养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是及其有效的,辅以授业解惑,这套标准能让一个有潜质的学生快速达到获取国际大奖的水平。但是这六条里面,看起来更多是小提琴演奏本身,林老师也强调匀准美的“美”并不是小提琴艺术之美,而是良好的发音之美。所以哪一条都和艺术关联不大,学生演奏的艺术表达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更多靠个人的想象或者悟性。因此可以断言,这些教学精要不是塑造艺术家的方法。这一点从这些年来年轻人获奖之后的发展结果上已经能够得到印证。
也许尼曼、迪蕾、史维斯坦这些老师做的是塑造艺术家,所以薛伟、柴亮、李传韵、陈曦选择跟从他们继续深造。
如何塑造艺术家?如何让我们自己具备塑造艺术家的能力?我们能另外再找到一套和上述标准一样简单适用但目标却是塑造艺术家的标准么?
象美岛莉那样不到10岁就去美国还是其它的什么办法?我们拭目以待。
林老师课上以大师的风范提到,如果谁能驳倒他,他将表示感谢。我后学小子心怀敬意是不敢班门弄斧的,谨把个人观点写出来共大家评论,以表示对林老师的敬意!